本文来自于2017年Linked in领英 活动约稿,首发于领英平台,相比领英上之前的很多案例,我既没有名校光环,也没有海外经历,只想借此机会,梳理下职场这三年的心路历程和改变,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共勉。

一条微博私信,成为了改变我职业生涯的那只蝴蝶

2013年底,在我一直并不算活跃的微博上收到一条私信,发私信的是360智能硬件的HR Leader,说可以聊聊。经过沟通,才知道,原来在一些新媒体网站写的关于可穿戴的一篇文章有被老周看到,老周比较认可,而360当时在做儿童手表,因此让HR联系我聊一聊。也就是从这样的一条微博私信开始,最终让我选择北漂,进入360并改变了我的整个职业生涯。

我本科和研究生都在河海大学就读,一所普通的211学校,我成绩中上,算不上学霸。从小对电子设计非常热爱,只是由于农村的家庭条件和父母认知所限,所以除了拆拆家里的电器,一些折腾也只是在爱爱好层面。然而这份热爱在大学期间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,自由、包容的大学环境,让我由衷的享受这种活力、激情的生活,我整个大学期间都泡在了实验室,本科期间参加了几乎所有能够参加的电子设计类竞赛,而且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,也正是因此保送了研究生。做电路设计、画PCB、焊电路、写程序,大学就这样乐此不疲的折腾了七年。

(图,大学期间做的一些项目的电路板照片)

(图,2010年参加英特尔杯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照片)

13年底,我在读研究生三年级,那个时间点秋季招聘已经结束,靠着出色的电子设计竞赛成绩和项目经验,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并不是非常大的挑战。由于我读的自动化专业,所以最终签约了一家做自动化设备的公司,一切也仿佛按照既定计划,就等待完成论文、答辩毕业、进入职场。这时的我给自己的定位还是不那么安分的一个硬件工程师。13年自媒体的火爆,让我也觉得可以有一个更好的舞台,梳理下我的观点,陆陆续续从一名工程师和一个产品的角度,写了一些文章,虽然文章数量不多,倒也陆陆续续收到一些邀请,在很多网站开设了专栏,甚至有了一些收入。只是我仍然不觉得我是一个自媒体人,纯粹把写文章当做是一个梳理观点的一种方式。而正是这些看似无心插柳的文章,给我带来了机遇。

IT蚁族:蜗居还是逃离

20年前,大学生是“天之骄子”; 10年前,做技术、卖电脑的叫“IT精英”; 如今,他们只有一个身份——“蚁族”。

这是读研期间看到一篇文章《IT蚁族:蜗居与逃离》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,这篇文章让我认识了这样的一个群体:蚁族,记住了北京的两个地方:回龙观和唐家岭,了解北漂一族们迟早会面临的选择:蜗居还是逃离。

我一直不认为我是一个安分的人,我讨厌那种一眼就能看到天花板的工作,所以拒绝了考公务员和电力公司那些所谓的“铁饭碗”,但是我也深刻困扰成长环境和出身给我带来的认知局限,加上一些文章对北漂一族生活状态的描线,北漂始终让我觉得与我并不相关。

和360 HR沟通完成后,接受了360的电话面试安排,虽然打心底觉得我肯定不会北漂,但是还是想试一把,更关键的原因还是想检验下我的能力能否被360这样一线的互联网公司认可。面试过程很顺利,但是面试官还是给留了个作业:既然我都写文章发表了对智能手表的一些看法,能否按照我所然可的产品方案,做个设计,从产品方案到电路设计,再到PCB设计,面试的那位诺基亚背景的经理,还特意让我留意射频部分的设计。就这样,又一个选择到我面前。

当时打心底就没打算北漂,接受面试也只是看看自己是否被认可,初步面试下来当时已经拿到口头offer了,而且当时的时间点还在紧张的准备硕士论文,估算一下这个作业大概要花费三周的时间,那么做还是不做,确实还是由于了一下!做吧,只为了热爱!接下来的三周的时间我做了一个手表的方案设计,包括产品方案、基本交互、原理图、PCB,无论还是产品方案还是硬件设计,都得到了比较高的认可,而且,HR问我的薪资需求,我按照网上流传出来的互联网薪资报了一个我认为比较高的待遇后,HR不光接受了,还主动给我加了1K,这个也让我非常意外,然而即使这样,却仍然没让我心动,对“蚁族”恐惧,还是深深的印在了我的潜意识中。

(图,2013年面试提交的手表设计方案文档)

(图,2013年面试提交的手表硬件设计文档)

拿到360的Offer后让我陷入了进退两难,心底对北漂一族的恐惧,而且我和女朋友都是江苏人,家里人对去北京也不是那么认可,所以确实挺为难。而到了14年,特别是1月的CES展过后,智能硬件的浪潮兴起,整个互联网迎来了智能硬件的井喷。以前经常开玩笑,觉得我们这一代是错过的一代,错了经商下海,错了互联网,也错过了房价,移动互联网的格局在11年、12年也都已经成型,我在心底隐隐觉得,智能硬件这波浪潮,有可能是我这一代人的唯一机遇,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应届毕业生,但是我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才能不留下遗憾?

北京,我来了!

空杯心态,学到就是赚到

2014年7月7日,我以一名硬件工程师的身份加入了360,在一个互联网公司中的硬件工程师是少数,何况360也是刚起步,整个部门硬件就我和另外一个同事做硬件,就这样开始了我的职场之旅。

那时360的智能硬件采用的是ODM的方式,如何给自己定位是初入职场的最大问题。我是一名硬件开发工程师,虽然我对自己的硬件功底很自信,但是毕竟缺乏工作经验,而那个阶段的开发和分工方式,并不能在传统的硬件技术上形成积累。另一方面,当时找工作时也是毫不犹豫拒绝了BOSCH的layout工程师的OFFER,打心底又不愿意做这种面非常窄的工作,所以就放开了心态,不去计较什么样的分工和形式,而是去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。

既然没有经验,对产品也不够了解,那就从研究竞品和维修产品开始吧,刚到部门时刚好是360儿童手表2代产品的内测阶段,有大量的产品寄回维修,于是我就自己拆开每一个手表,分析是什么问题,同时之前产品同事购买的竞品手表也一一拆开研究。虽然只是修手表和拆拆竞品,但是收获却不小。比如当时小部分手表的磁吸接口松动,发现是磁铁被消磁,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一直不清楚,但是我自己拆装时发现电池的焊点和磁铁非常近,烙铁非常容易被磁铁吸过去,而常用的钕铁硼磁铁高温下就会退磁,然后倒推到产线发现,有一条产线的工人是先装主板再焊接电池,焊接时烙铁容易被磁铁吸住,因此容易发生退磁的现象,导致用户退货。从修手表发现的看似简单的几例小问题,认真对待后可能就会变成推动产线改进工序,提升产品良率的大问题。这只是工作中的一个小例子,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,虽然经常和别人开玩笑说我在打杂,但是回头看看,看似打杂的琐碎工作,给我带来非常多的宝贵经验。

(图,2015年在儿童手表产线上的照片)

从长远来看一个人的精力有限,肯定要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能够产生价值的事情上,然而对于初入职场而言,我觉得只要没做过的,哪怕是打杂,认真对待,也能找到价值。

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

2014年9月初,离预定的产品发售还有不到一个月,给当时的领导写了个邮件,大意是,我们的手表是线上销售,又是一个新品类,前期购买用户很多会到网上搜索查查相关信息,而论坛会成为一个主要的渠道。由于之前的内测、公测,导致论坛里的负面反馈非常多,除了运营同事安抚用户,很多问题没有有效解答,在新品发售之前,需要大家重视一下。然而邮件发出后并没有收到回应,为此我给自己定了一个任务:每天晚上回家,把论坛前三页帖子回复一遍,有极客用户提各种建议的,那我就从技术角度,详细的和他讨论建议的可能性,有小白用户谩骂的,那我尽量以最浅显的语言把一些核心的问题解释给他听。就这样,一直过了一个多月,一天部门总监站在我身后,突然说:原来这个ID是你啊,我还以为哪个用户那么专业呢,一直帮着回答问题。

初入职场,最开始最不习惯的是邮件式办公,和一位同事讨论意见时间,哪怕很小的一件事情,如果说要做,必须邮件发出来,并抄送对应领导,这件事情才能执行。确实很多事情只有领导知道了,才算是工作量,从工作协同的角度来说这也是必要的,但是更多时候,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,自己能够学习和进步才是最重要的。

能有机会拼搏一把,是一辈子最幸福的事情!

2015年6月,毕业还不满一年的我,收到了老周一个“任性”的任命,我从原来团队里面独立出来,重新做一款新的手表产品。基于我对产品理解,和当时技术方案的认知,决定在业内首先采用MT2601平台,做基于Android平台的儿童手表,这个方案在业内并无先例,直接从当时黑白屏幕、功能机方案,只有简单通话、定位功能的儿童手表,跃升到智能平台、支持视频通话、智能语音问答等功能的“真智能”儿童手表。然而,这样的一个“大跃进”,在成本、功耗、研发进度,都是非常大挑战,何况还是只有我一个人。记得再当时的月会上给老周汇报的时候,方案一提出,遭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反对,甚至于到最后老周拍着桌子说“难道你们所有人都在赌孙浩做不出来么?”虽然在很多人看来,我拿到了老周的“尚方宝剑”,但是毕竟缺乏资历和积累,甚至我自己都觉得是不是老周真的那么“任性”,等过一段时间“理性”了项目可能就会被砍掉了。但是我也深刻的认识到,初入职场一年就能够有这样的机会,可能是别人在职场上一辈子都碰不到的,无论如何,我得拼一把!

经过认真的反思和总结,我觉得产品方案没问题,无论遭到多大的反对必须得做下去,在人员上,内部招聘进度太慢,其他团队也一直没有拿到很好的支持,但是对于ODM厂商来说,虽然我只有一个人,但是毕竟代表360公司,是一个甲方,所以前三个月,大部分时间都在ODM厂商那儿度过。这段时间最大的挑战还是从工程师到产品负责人的转变,从产品的方案选型,到亲自和一些供应商一家家谈元器件,到讨论确定产品堆叠、电路设计,一边学习、一遍摸索,那几个月仍然是迄今为止收获最大的几个月。

虽然项目一直不被看好,但是很庆幸,一直在推进中,随着人员的招聘和其他兄弟团队的加入,队伍逐渐壮大,加上后来一位领导的加入,更是给我吃下了定心丸,项目终于可以确定的走下去了。我一直是比较瘦的体型,178cm的个头,从高考结束后一直是120斤的体重,然而在做项目的短短半年内就瘦掉了15斤。整个团队也非常有拼劲儿,持续半年多的996加班也毫无怨言,虽然项目过程中也伴随着队伍稳定性、项目风险、产品定位等各方面的焦虑,但是一个信念是始终确定的,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,要把产品做出来。终于,2016年5月10,360儿童手表5和5S两款新品发布,领先业界的产品配置和功能,手表上的快速充电、PDR融合定位、视频通话等技术也率先采用,我也终于松了一口气,终于做了一款标杆性的产品,对得起自己这一年的付出,也对得起老周的信任。

(图,2016年发布的儿童手表5系产品图)

认知和能力匹配的才是社交

2014年的中关村创业大家尤其热闹,那年我也经常去车库咖啡,参加了硬件小组,各种各样的讨论、沙龙红红火火,我也热衷于和大家交换名片、互加微信,然而半年下来虽然不能没有收获,但是却仍然觉得并没有真正的融入那个圈子。后来,公司举办极客强人挑战赛,我想做款智能硬件产品参加比赛,需要Wi-Fi模组,于是就在庆科的网站上填了申请,希望能申请一块开发板,后来庆科的经理联系了我,简单聊了下后,给了我一块。我就用这个板子,完成了我的比赛作品:锁门助手,一个基于声纹智能检测有无锁门并提醒的智能硬件产品,并在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。虽然只是做个比赛,然而我却也借着这个机会,把市面上几乎所有的Wi-Fi模组和物联网云平台都研究了个遍。比赛结束后为了表示感谢,我又给庆科的经理打了电话,给他讲了我做的东西,并很自然聊到了对Wi-Fi模组、物联网云平台的看法。也正是因为认知和能力上的匹配,双方才能有共同语言,后来我们见了面,成为了最好的哥们。

社交对于职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然而认知和能力却是能否真正建立社交关系的基础,否则即使加了微信、交换了名片,可能连认识都谈不上。工作的这三年中我也一直坚持这一点,努力学习,先提升自己的认知和能力,再去交那些能够给我带来更大提升的人。

我讨厌一眼看到天花板的生活

找工作时就非常讨厌公务员、电力公司那种工作生活,总觉得抬起头就能够看到十年后的自己。来了北京,虽然仍然没有打消对生活压力的恐惧,但是心里非常坚信,每天都不一样,只要有变化就有新机会。

家境不算太好,刚来北京时就面临押一付三还有一个月中介费五个月的高昂房租,揣着大学期间攒的点钱,又问朋友借了两万块,就这样和女朋友来到了北京。刚到北京时,从学校寄的被子还没寄到,几天时间觉得好在天气不算太冷,连被子都没舍得买,每次路过链家门店,看着橱窗里标的房价,虽然觉得还难以企及,但是总觉得不会太遥远。

如今,才过去两年多,虽然背着巨大压力,也总算买了房,就在上学时就印象深刻的回龙观。今年春天,扛着帐篷去中关村森林公园,第一次看到传说中的唐家岭,这个当初在新闻中让我印象深刻到恐惧的城中村,如今看起来竟是那么的漂亮。

(图,2017年从中关村森林公园拍摄的唐家岭新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