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本书读了之后,感想挺多,这里不想讲“战争”层面的宏观视角,仅从企业经营、管理角度,记录下对自己冲击比较大的地方。

2006年发布的CUDA

读《芯片战争》最大的一个冲击是关于英伟达CUDA的研发,我一直知道CUDA,但是一直以为是2012年左右的产品,没想到是2006年就发布了,书中原文如下:

“2006年,英伟达意识到高速并行计算可以用于计算机图形以外的用途,发布了CUDA(统一计算设备架构)软件,该软件允许GPU以标准编程语言进行编程,不需要任何图形参考。尽管英伟达正在大量出产一流的图形处理芯片,但根据该公司2017年的一项估计,为了让程序员而不仅仅是图形专家都能使用英伟达的芯片,黄仁勋在这项软件工程上花费了至少100亿美元。

黄仁勋赠送CUDA软件,但该软件只适用于英伟达的芯片。通过使芯片在图形处理行业之外发挥作用,英伟达发现了从计算化学到天气预报的并行处理的巨大新市场。

当时,黄仁勋只能模糊地感知到并行处理的最大应用——人工智能——的潜在增长。”

image-ocpm.png

6年才迎来深度学习对显卡的初步需求,十年才迎来数字货币的爆发,接近二十年才迎来大模型对显卡的巨量需求。

英伟达的成功不是偶然,这种前瞻性的投入和坚持能有几个公司能做到?

这个故事在近期的年底务虚会上我有拿出来讨论,核心目的还是,在公司经营中,怎样平衡短期的收益和长期的战略投入。

在360的工作中,一直存在一种对立关系,作为大老板,老周一直是一个战略导向,有足够的行业、产品敏锐度的战略家,平时管理队经营细节反而过问不多。但是频繁更换的高管团队往往更关注短期考核,这里涉及长短期的平衡问题。之前作为GeekPM这样一个角色的,我也是更关注产品、技术积累以及一些长期的产品技术布局,然而近两年负责前台业务后,背了整体的利润考核后,对这种平衡考虑的更多。

这种风险高、短期见不到收益的战略投入,在任何以公司必然应该是自上向下顶层设计、顶层推动的,这个并没有问题,但是怎样落地,让团队不止于因为短期的考核而忽略长期的投入,这个是过去几年遇到的最大挑战。

台积电的成功

万维钢的作序对这本书来说是负分,经典的公知反思风。

反思之一:“错误认知是创新应该由政府来主导。我们有些人倾向于把政府想象成无所不能的力量,仿佛政府说要有光,于是就有了光。考察美国、日本和苏联研发芯片的历程可以发现,恰恰是政府参与度越高,就越不成功。”第一句话确实没错,应该凭借政策和市场鼓励创新,而不是由政府主导,但从本书的芯片发展史来看,美国芯片行业发端于为军方供货,当出现技术或者市场困境时政府往往也会介入,使用资金或者政治手段干预。“与日本一样,韩国的科技公司并非来自车库,而是来自能够获得廉价银行贷款和政府支持的大型企业集团”。“从第一天起,台积电就不是真正的私人企业,而是台湾当局的项目。”作为一个芯片行业后发落后国,高技术含量和高投资,指望市场自发行为几乎没有任何可能。

但是谈到台积电,整体看下来也会发现,即使有政府主导,但是相对浓重的个人冒险不可或缺,书中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。

“一个对不可能实现的技术疯狂下注的时代正被更有组织、专业化和合理化的东西取代。抵押房子式的赌博被经过仔细计算的风险管理取代。在这一过程中,人们很难摆脱失去了一些东西的感觉。”

大到一个产业、到政府的决策层面,小到公司的一个新的战略落地,有组织、专业化、合理化之后,是否也会丧失很多机会。

OpenAI在大模型的成功也是一样,我很好奇怎样能够那么多年坚持下来,并说服微软有计划、有组织的投入几十亿美金来支持这项工作,这里面是执着的技术疯狂下注还是专业、合理的决策评估。